[索引号] 1161080001608208X7/2020-00638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文日期 ] 2020-10-31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时间:2020-10-31
来源: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分享: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期间,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13273户46154人,截至2019年,建设任务已取得决定性进展,工作重心已全面转移至后续扶持。我委自2019年接手后续扶持工作以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紧扣搬迁群众“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目标,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显著。

一、理顺体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一是理顺工作体制。督促全市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11个县市区,按照市级发改部门牵头负责后续扶持的工作模式,理顺了由县级发改科技局牵头推进后续扶持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围绕搬迁群众的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权益保障等后续发展问题,市县两级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长效机制92项:市级8项,县级84项。其中,市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关于印发加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服务的工作意见》《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和社会融入工作实施方案》《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考核暂行办法》等,完善了政策体系,为全面完成后续扶持工作提供有力政策保障。三是加强规划引导。为全面系统做好统筹规划设计,在全省首例,组建高标准专家团队,深入实地调研,形成《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规划》及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后续扶持工作模式等研究成果,指导后续扶持各项工作高质量推进。

二、开拓创新,榆林特色后扶模式初显

一是积极推广“羊产业+后续扶持”模式,全市启动了羊产业“双千万”工程,创造了入股分红、租赁厂房、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带动搬迁户发展。二是大力培育“园区+集中安置点+就业+搬迁户”模式,整合扬榆扶贫协作、振南、以工代赈、扶贫专项等各类资金推进“一县一园”扶贫产业园建设,引导米脂小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佳县-扬州产业园、靖边风情一条街、定边苏陕合作区中园、苏陕协作绥德社区就业扶贫服务中心等挂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就业基地”,切实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三是开创“敬老院+医院”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绥德县积极探索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与各类财政资金整合捆绑,建设大型集中供养敬老院,采取医养结合的方式,将60岁以上的搬迁五保户集中安置,做到了特殊困难群体老有所居、老有所养。

三、多措并举,保障工作落地落实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争取中省投资4100余万元,全面补齐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进金融信贷支持,梳理融资意向项目11个,拟申请贷款金额5.5亿元。二是大力推进项目。采取挂牌督战、下函督办、现场蹲点督办等举措,保障安置点基础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补齐。以“一点一方案”为统领,指导县级逐个制定50个百人以上安置点的后续扶持方案,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方面,谋划后续扶持项目84个,其中,落地实施近30个。我委自2019年8月接手后扶工作以来,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发力的机制下,累计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区管理等方面项目68个(详见附表),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后续扶持工作上台阶。三是制定年度措施。联合市民政局等18部门印发了《榆林市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工作措施》,围绕补齐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安置区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31条具体举措。四是全面启动考核。在全省率先印发了《榆林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考核暂行办法》,首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考核工作“指标异同、分值均等”的举措,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完成了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评工作。五是强化动态监管。指导各县市区在陕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信息管理平台(省级开发平台)中录入安置点、搬迁户及搬迁人口的产业、就业等后续扶持信息,强化后续扶持工作日常监管举措。六是加强宣传引导。榆林日报报道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后续扶持考核工作举措,同步在中国网扶贫专栏刊登;人民网、人民日报刊登《破解“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榆林易地搬迁46154人》;新华社报道《陕西清涧:康家湾如今成了小康湾》;省发改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政策指引》(第11期),在全省推广榆林市清涧县:“清涧模式”谱写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新篇章。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氛围浓厚。

四、扎实推进,后续扶持成效明显

全市易地搬迁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效解决,能够享有与迁入地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一是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全市92个集中安置点中,基础设施水、电、路、暖、通讯等全覆盖,天然气覆盖有条件的51个安置点;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机构全覆盖,平均服务半径3公里内。二是产业培育开局良好。全市现有产业覆盖搬迁群众近4000户,主要依托产业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种养殖、光伏、酒业、小杂粮、中药材等。三是就业帮扶有序推进。全市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搬迁人口共22815人,其中已就业20052人,主要通过自主择业、农业就业、社区工厂吸纳、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就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建成社区工厂24个,吸纳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400余人。针对12个8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建立就业帮扶工作队,制定“一区一策”就业帮扶方案。对搬迁劳动力就业动态实时监测,预防失业返贫,切实保障搬迁群众“乐业安居”。技能培训搬迁人口3416人,主要培训家政、月嫂、电商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 。兜底保障搬迁群众2097户4114人。四是社区管理和社会融入初见成效。全市92个集中安置点中,社区管理机构全覆盖,同时,通过“四个专门”举措,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即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专门的社区管理机构、专门的工作人员、专门的档案资料、专门的就业服务人员。搬迁群众党员约900人,均纳入迁入地基层党组织管理,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集中安置点开展文体活动、医疗卫生、文明创建等活动次数达300余次,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附件:榆林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2020年度成果明细清单.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