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61080001608208X7/2020-00707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发文日期 ] | 2021-01-22 |
[ 效力状态 ] | 有效 | [ 文 号 ] | |
[ 名 称 ] | 对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第017号提案答复的函 |
贵委提出的《关于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积极参与鄂尔多斯盆地能源革命先行区建设提高我市战略地位的建议》(第1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去年12月9日,省政府与中科院签订了战略协议,确定了共创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共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中试基地、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分院、500万吨煤制油项目及等重点工作。今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后,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的建议,获得中央领导认可并明确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进行指导。目前,《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已形成初稿,其他工作也全部按期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携手中国科学院创建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共建多能融合大型集成示范基地、科研创新基地、科教融合基地,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呼包鄂榆城市群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络,通过交通内外联通和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在规划发展、项目建设、科技研发、生态保护、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协作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统筹发展,共同争取国家部委在政策扶持、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土地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并以此为突破口,统筹陕甘宁蒙晋各省区形成合力,在鄂尔多斯盆地乃至更大范围内共同建设能源革命先行区。
二、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发展能级。全面落实《共建榆林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战略协议》,推进先进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一批支撑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科技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以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为载体,推动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系统集成、工程化示范应用,开展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芳烃等前沿工艺技术试验,力争首套工业化装置落户榆林。以多能融合、能源革命集成示范为目标,通过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示范-产业化”,打造5000亿级产值的多能融合大型集成示范基地。同时,加快推进华大基因、华为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推动浙大榆林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高水平载体落地,打造榆林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火车头,为榆林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提高发展质量。一是稳步提高能源供给能力。科学规划煤、油、气开发强度,加快大型高产高效现代化智慧矿井建设,促进油气增储上产。科学谋划建设输电通道,加快陕北-湖北外送通道建设,推进陕北-关中第三通道、榆林送河南、浙江(安徽)等输电项目,打造国家大型煤炭、煤电基地、油气供应基地,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大局。二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腾出发展空间。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生态定产业,统筹推进兰炭、小火电、金属镁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传统载能产业“腾笼换鸟”。严格控制块煤热解发展,积极发展大规模粉煤分质高效利用,加快推进百万吨级煤炭分质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提高煤炭资源利用广度,加大煤焦油和热解煤气利用深度。鼓励焦油集中精深加工,鼓励热解气提取甲烷生产LNG,提取氢气用于煤焦油加工和氢能产业发展,尾气用于发电,实现热解气资源分级分质高效利用。按照“先立后破、上大关小”的原则,下决心倒逼电力产业落后产能加快出清,置换新建高参数、大容量、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效煤电机组,全面解决火电产业布局散、单机小、能耗高、标准低、掺烧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统筹谋划、一次布局、整体推进全市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先发展低热值电厂,从严控制化工企业新建自备电厂,鼓励园区建设公用热岛,促进电力和煤化工产业耦合发展,优化热电联产电源布局,鼓励城镇利用工业余热供热,研究中心城区供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三是全力推动现代煤化工高端化、终端化。科学发展现代煤化工,新上的煤化工项目必须要在以市场采购煤为原料的前提下具有经济性,不再走以煤补化的老路。以发展多元化、高端化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下游产业链作为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延伸和提质增效手段,重点围绕聚烯烃产品结构升级,聚酯产品链构建,煤制油产品延伸进行精细化馏分加工为核心,选择产业升级突破方向,形成企业间各有侧重、整体协同的聚烯烃产品体系。重点发展专用化工产品、清洁油品和高端合成材料;发展聚酯、特种聚酯产品链,将榆林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聚酯生产基地;贯彻国家限塑、禁塑政策,发展聚乙醇酸(PGA)可降解塑料产品,打造高端煤基可降解塑料产业基地。
四、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打造千亿元级新能源产业。依托1亿千瓦的新能源资源储量,建设区域新能源生产、应用和服务中心;整治风电和光伏发电“小散乱”的发展现状,推动风光产业由现在的“规模化无序生长”模式向“基地化、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探索建立火电、新能源发电、储能系统等多能互补智能微电网,结合增量配电改革、电力直接交易等改革,加大新能源发电本地消纳比例,探索电力生产消费新模式;加大光伏发电与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区生态修复等复合利用建设模式,创新矿区修复新思路,探索“矿山治理+光伏发电+地面种植”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达到生态恢复和经济增值双收的效果。二是依托兰炭尾气炼镁和煤电铝联营的低成本优势,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铝镁新材料基地;加快金属镁产业升级改造,建成镁冶炼、镁合金深加工和镁产业服务三大产业集群;着力延伸镁铝产业链条,建设榆林国家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构建以氧化铝-电解铝、镁冶炼-铝镁合金-器件加工一体化的镁铝合金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汽车轮毂、变速箱、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外壳等镁铝终端应用产品。三是打造氢能供应基地和氢能科创小镇。依托榆林大量的低成本化工副产氢气,打造国内氢能供应基地。将科创新城打造成氢能示范小镇,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园项目落地,启动实施城市生活及公共区域氢能热电联供、天然气管道加氢示范、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项目,抢占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先机;四是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多层次物流网络为基础,多元专业物流为龙头、智慧物流为支撑、第三方物流充分集聚为保障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榆林空域资源广阔、空域结构简单的绝对优势,结合靖边智能无人系统综合测试与训练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定边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综合试验基地、榆阳61150部队航空设备试验检测基地建设,加快布局以航空试飞、培训、运营、检测维修、材料制造等为主的航空航天产业,打造国内知名的航空航天产业服务基地。科学布局铁路专支线,推动有条件的年产/吞吐量100万吨以上的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全部实现铁路专用线直达,全面推进“公转铁”,为能源化工企业提供可靠的物流支撑。加快推进以象道物流为代表的公铁联用内陆货运区域枢纽中心建设,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化工物流基地、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城市。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9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