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61080001608208X7/2020-00708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文日期 ] 2021-01-22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对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第038号提案答复的函
对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第038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0-09-17
来源: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分享:

  别:A

签发人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展榆林甲醇经济产业体系的建议》(第03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刘国中同志来榆视察时提出的“关于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加强关键技术和产业体系创新”指示精神,加快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我市提出构建以煤为基础的低碳清洁能源产业体系,成立了市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我市甲醇经济的发展,在现有技术、产品、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突破,从要素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利用技术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018年,为加快我市甲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由市政府引导,榆林矿业集团主导发起成立了榆林碳氢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氢研究院”)。目前,碳氢研究院已和30多家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了20项甲醇燃料应用研究课题,范围涉及车用动力、非道路机械动力、船舶动力、铁路机车动力、甲醇燃料电池、工业锅(窑)炉、民用取暖以及炊事灶具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国唯一的陕西省甲醇燃料技术装备创新中心已基本创建完成,待省工信厅验收审查。

2019年经我委和市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由碳氢研究院负责《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甲醇经济产业体系创新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委多次与碳氢研究院对接,并充分吸收贵单位提出的相关建议。截至目前该规划已编制完成,通过专家评审,并已上报榆林市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审阅。结合相关产业、政策和《规划》现将我市下一步甲醇经济发展思路总结如下。

一、总体定位和战略目标。抓住机遇,深化和扩大国家甲醇汽车试点成果,率先在榆林建设国家甲醇经济试验示范区,先行先试,争取国家赋权,突破政策和机制上的制约,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高端能化基地建设和甲醇经济产业体系的建立,着力发展甲醇燃料动力燃烧制造体系、热力燃烧制造体系和燃料电池体系,制定一批甲醇经济相关产业的行业、技术、产品标准,不断巩固创新成果,拓展甲醇经济市场空间。到2025年,初步建立榆林市甲醇经济产业体系,确立优势产业,与现有能源化工产业形成良性相互带动发展的关系,奠定榆林市作为国家甲醇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地位。到2030年,建成完善的甲醇经济产业体系,与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共同打造为榆林市的“产业名片”,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带动呼包鄂银能源化工“金三角”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成为国家发展低碳清洁能源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点。

二、甲醇生产体系。榆林市煤炭资源丰富,现有甲醇生产全部以煤为原料。甲醇生产体系的技术路线应充分利用榆林市资源和产业优势,以煤气化路线为主,建设大型甲醇生产装置,为甲醇经济相关产业提供甲醇燃料。同时,结合榆林市在兰炭生产上的优势,在有条件的园区,根据原料兰炭尾气供应规模,建设规模匹配的甲醇生产装置,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形成能源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和甲醇燃料资源保障的有机结合。利用电厂和煤化工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结合兰石化乙烯项目富余的氢气,已在榆横管委会备案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生产项目,开拓地方液态阳光经济产业。适度开展可再生能源结合二氧化碳回收制甲醇技术、地下气化等技术应用进展,积极开展甲醇经济全产业链示范项目,拓宽甲醇生产技术路线,实现甲醇生产体系原料来源多层次有机结合的方式,促进资源利用最优化。

三、甲醇燃料输配送和加注体系。甲醇燃料输配送和加注体系是榆林市甲醇经济发展的“动脉”及“枢纽”,甲醇燃料输配送和加注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将榆林市工业甲醇转化为甲醇燃料并高质量分配到终端应用体系中。甲醇燃料输配送和加注体系发展重点包括甲醇燃料调配仓储体系和甲醇燃料加注站体系。现已完成《榆林市甲醇燃料清洁能源加注体系“十四五“规划》方案编制。体系规划全面考虑甲醇汽车发展态势、市场需求、应用场景、交通道路、城市建设、地理区位、物流配送、安全环保、空间规划、资本投资等因素,科学规划甲醇燃料输配送和加注体系,保障支撑甲醇经济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四、甲醇燃料动力燃烧制造体系。榆林市甲醇燃料动力系统聚焦于甲醇汽车产业发展,依托甲醇供给优势,构建以甲醇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甲醇汽车制造体系,重点发展以下方面:

1)建设甲醇汽车整车制造生产基地,针对甲醇汽车特性,通过技术改造形成专用甲醇汽车制造能力,开发新一代甲醇乘用车、商用车、非道路工程车等车辆,满足市场需求;

2)建设甲醇汽车专用零部件制造基地,围绕甲醇燃料供应和电控喷射系统、专用后处理装置、专用滤清器、专用润滑油、耐醇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构建规模化制造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的专用零部件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满足区域甲醇汽车发展需求;

3)率先在市域内出租、公交、大型重卡等领域使用甲醇汽车,制定符合中国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甲醇汽车排放限值要求的甲醇汽车购买、运行等应用优惠政策,建立甲醇汽车完善的售后服务。

五、甲醇燃料热力燃烧制造体系。利用515年的时间,构建榆林甲醇特色产业体系,打造形成榆林市支柱产业,树立在全国的影响力。基于目前的工业级民用燃料应用情况和市场调研,基于目前的供热锅炉和工业炉窑特点,甲醇锅炉和工业炉窑发展重点是代替燃煤锅炉和炉窑,降低排放,民用甲醇新能源应以城镇分散用能改造和农村能源改造为方向,重点实现散煤和液化石油气的替代,逐步成为管道天然气的有效补充。对于生产企业,主要包括甲醇锅炉生产、甲醇炉窑生产、甲醇燃烧机生产等,加快培育在全国拥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应完成甲醇锅炉、炉窑及燃烧机的标准化推广工作,重点瞄准35t/h以下中小型锅炉制造体系。应完成甲醇灶具的标准化推广工作,包括产品定型(灶具技术参数和醇基燃料配方等)操作规范和产品供应链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有序配套甲醇锅炉、甲醇炉窑、甲醇燃烧机、甲醇灶具、甲醇取暖炉等生产线,满足市场需求。加快培育在全国拥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对于销售方,建设销售、物流和服务体系,对接目标市场,建设存储配中心。对于政府,需完善和出台相关政策;成立监管体系,在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监控,确保安全;还需要协助企业选取试点企业和用户,加快推广。

六、甲醇燃料电池体系。目前甲醇燃料电池成本较高、技术还不成熟,大规模产业化和示范推广具有一定难度。甲醇作为氢能的有效载体,将有效破解储氢、运氢等难题,榆林将根据燃料电池技术和氢能产业的进步和自主化进展情况适时稳步推进汽车试点、固定式电源试点和和产业化制造。

贵单位在提案中提出建议:一是创新甲醇生产方式方面提出利用好矿井疏干水和引入能化共轨技术一方面可以解决甲醇产业中水资源配置问题,同时可以减低企业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委会在在相关企业的引进和园区整体的融合发展以及相关项目可研编制中技术的应用中会予以充分考虑。二是创新甲醇利用方式方面提出提高甲醇燃料生产能力。目前而言,我市甲醇年产量超800万吨,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而且规划的项目中也布局大量的甲醇产业,包括煤气化制甲醇项目、兰炭尾气回收制甲醇项目、可再生能源回收二氧化碳制甲醇“液体阳光”项目、地下气化制甲醇等工业示范项目,拓宽了甲醇的生产技术路线,所以未来甲醇的生产端可以保证稳定供应。三是引进甲醇汽车等制造业方面提出盘活利用好陕汽汽车产业园和引进吉利汽车,发展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为引入汽车装备制造,利用好陕汽闲置厂房,市政府已和吉利、宇通、开沃等在多家国内知名车企有过对接,但在最终选择落地企业和合作方式上还需进一步沟通。甲醇锅炉、窑炉、民用灶具等装备制造方面一是受限于行业正在起步阶段,相关国家标准不健全,市场散、小且缺乏龙头企业,二是出于甲醇民用的安全性还需市场进一步检验,所以目前还在委托碳氢研究院在做相关基础性研究和试点工作。四是培育产业创新企业方面提出按照品台模式打造政、产、学、研、金融孵化、制造、应用一体化复合科技创业创新企业。培育本土企业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目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在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另外一方面在加强顶层设计,依托碳氢研究院做好产业的基础性研究和项目的试点工作,下一步力求在培育本土产业创新企业。五是引入创新团队方面提出柔性引进工程院士,弹性引进教授团队,双重身份引入博士。目前我市正在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用足用活“双招双赢”政策,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财政补贴制度对下一步我市发展甲醇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委也将在人才引入方面为市政府建言献策。六是加强顶层设计方面提出以建设国家能源革命示范区为动力,启动甲醇经济顶层规划设计,联合周边市、区,依托关天经济区科技和制造业基础,发展甲醇为基础现代制造业。十三五期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主要还是依托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煤化工,和关天经济区的互动也较少,总体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未破题。“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持续深化市情认识,勇于打破僵化思维、摆脱路径依赖,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自觉在发展全局和战略层面思考谋划工作,在与以大西安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的关天经济区、与呼包银榆经济区和陕甘宁蒙晋等区域合作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感谢贵单位对榆林发改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一步我委还将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会同市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碳氢研究院重点围绕对您在提案中所提出的引进甲醇汽车制造业、培育产业创新顶部企业,和引进创新团队方面认真研究,在相关政策制定和项目引进上予以充分考虑并结合我市现有的化工产业基础逐步落实。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91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