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61080001608208X7/2021-01164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发文日期 ] | 2021-10-21 |
[ 效力状态 ] | 有效 | [ 文 号 ] | 榆政发改函〔2021〕320号 |
[ 名 称 ] | 对市政协四届六次会议第377号提案答复的函 |
类 别:B
签发人:杨 扬
王晓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能源综合服务能力 为低碳发展提质增效的建议的提案》(第37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诚如您所言,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重要路径。今年以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实现“双控”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首当其冲。
我市自1998年获批国家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以来,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建成重点项目170多个,累计生产原煤49.6亿吨、原油1.6亿吨、天然气2241亿立方米,建成电力装机3587.38万千瓦,其中火电2472.45万千瓦,风电594.7万千瓦、光伏518.4万千瓦、水电1.83万千瓦。2020年我市碳排放量预计达1.6亿吨,占全省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碳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全省平均水平的2.6倍;全市能耗总量380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27.7%,单位GDP能耗1.05,是全省的1.15倍。多年来,我市能源化工产业水平整体处于中低端,科技创新力度亟待提升,能源产业结构以煤及煤加工为主,要素制约凸显,面临的转型挑战前所未有。同时,正是由于我市能耗总量大、碳排放量多,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和广阔的碳中和产业应用场景,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一、加快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网
综合能源服务以“清洁、科学、高效、节约、经济”用能为宗旨,横向可实现“电热冷气水”连接,纵向能打通“源网荷储用”互动,对我市化石能源的绿色生产、清洁能源的培育壮大具有重大意义。今年年初,我市集结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家能源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榆林多能富集优势,重点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与区域示范三条技术路线,利用中科院先进成熟技术使新能源产业与高耗能产业充分结合,促进化工、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循环互补发展,加快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网,推动低碳工业园、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今年三月份,我市委托中节能公司搭建榆林市智慧能源综合管理服务系统,目前平台已初步建成运行,并实现了310户企业能耗数据网上填报,75户企业实现了能耗在线监测。同时,我市将榆林市智慧能源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接入华为-榆林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加大对能源消费的监管。下一步,我市将深耕大数据分析、分布式能源管理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工业园区开展能源互补利用、公用热岛、能源梯级利用等高效集约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绿色低碳发展。
二、完善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追溯机制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以来,我市主动开展了“榆林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转型升级思路路径”专题研究,聘请中科院、中咨公司、中环博宏等国内一流机构,邀请院士领衔参与碳中和要求下的发展思路谋划。目前,中环博宏已对我市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追溯,形成榆林市碳排放清单。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合计碳排放2.11亿吨,其中,电力行业8440万吨,兰碳行业5074万吨,煤化工行业3626万吨,三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我市碳排放总量的81%。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碳排放清单,针对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进行绿色化改造,联合中科院、西北大学、榆林高新区、榆神工业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并根据已形成的榆林市两高企业核查问题清单,对高碳排低产能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升级,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产能过剩、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坚决按有关规定清理整顿。同时,我市鼓励园区通过分级认证促使企业有序升级改进,提升园区清洁生产水平。
三、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
为主动破解碳达峰碳中和严峻挑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节能领域投资并促进绿色技术进步,我市与省发改委协调对接,率先开展全省用能权交易制度体系试点建设,形成了“1+3”方案初稿(“1”即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方案;“3”即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第三方审核机构管理办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资金管理办法),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平台建设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预计年底可实现用能权指标网上交易。同时,我市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并全力支持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今年以来,我市已对420户企业进行了节能法律法规培训,下达了节能工作共性任务书,并对部分违规企业进行了节能监察执法。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配齐配强执法人员,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对全社会用能情况进行节能监察。另外,我市将推动节能信用体系建设,对企业节能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严格落实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等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加强金融支持工具对低碳绿色产业的支持。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8月24日
(联系人:李旭,电话:323218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